自治区政协召开“推动环塔里木盆地文化研究”专家协商座谈会
塔里木盆地既是我国能源和矿产的“聚宝盆”,也是历史文化“聚宝盆”。如何更好保护开发利用好这个“聚宝盆”?
6月21日,自治区政协召开“推动环塔里木盆地文化研究”专家协商座谈会,相关领域的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及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围绕议题建言献策。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召开。
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杨勇参加会议并讲话。
塔里木盆地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畅行要道,是东西方文明的沟通桥梁和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繁育出无数记载中华文明历史的珍贵文化遗产。近年来,自治区出台了《新疆考古工作规划2023—2030》《新疆石窟寺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了环塔里木盆地文物遗址、石窟寺等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取得了斐然成就,为增进全疆各族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前,环塔里木盆地历史文化研究工作中还有哪些问题和短板,如何尽快推动解决——按照自治区政协党组2024年工作要点,自治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专程赴和田、巴州等地深入调研,全面了解环塔里木历史文化研究工作情况,发现工作中存在研究成果碎片化、文物发挥实证和史证作用有待加强等问题。
摸清了“症结”,委员、专家等在专家协商座谈会上畅所欲言、对症下“药”,气氛热烈。
“建议打造环塔里木盆地文化旅游圈,既是推动南疆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发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富民惠民、就业增收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自治区政协常委侯汉敏率先发言,建议创建环塔里木文化旅游圈品牌,打造世界级文化主题旅游区、旅游目的地和精品旅游线路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自治区政协委员、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研究馆员赵莉认为,应积极推进与国外保存有新疆文物的博物馆合作,对流失海外的环塔里木盆地的佛教遗址文物实施数字化保护工作,让流失海外的文物以数字方式回家,推动环塔里木文化的深度挖掘工作。
“我赞同。建议紧抓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契机,摸清楚‘家底’。”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部副主任王永强认为,应加大政策支持,同时建立合作交流机制,进一步推动新疆环塔里木盆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在和田分会场,政协和田地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江辉通过视频连线积极建言,呼吁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建设,编制相关历史文化遗址群保护利用规划,建立历史文化博物馆,从而提升文化资源价值和文物的保护与展示利用。
“我认为,博物馆建设还要有一定规范性。”自治区政协常委、自治区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建议,结合文旅融合政策,在文博机构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自身软实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自治区政协常委、自治区文联《民族文汇》杂志社副主编阿依努尔·毛吾力提认为,应加强环塔文化的盘点和论证,鼓励多种艺术形式的创新与融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各民族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下午的充分交流中,委员、专家们共识越来越深,建议越来越实。
“这场协商座谈会,做到了‘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自治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张旭说,会后将汇总提炼各方意见,形成有价值的建议报告,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将充分发挥政协优势,汇聚更大合力助推环塔里木盆地文化研究,为文化润疆建设贡献政协智慧。
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主办 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承办
ICP备案号:新ICP备17002221号 新公网安备650105020005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