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共居社区的“协商智慧”
你的位置是:首页 > 专题栏目 > 理响中国·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
多民族共居社区的“协商智慧”
时间:2024-06-25    文章来源:新华网
【字体:

多民族共居社区的“协商智慧”

“今天把大伙召集在一块,集思广益,看看怎么提高居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21日上午,“理响中国·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网络主题采访团来到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新居社区政协委员工作站时,一场“社区协商”会议正在召开,协商会主持人、沙依巴克区政协副主席、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宋立英开门见山地亮出了协商议题。

协商会上,沙依巴克区政协委员代表、社区居民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围聚一桌,针对社区迫在眉睫的提高居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问题想办法、找出路。

“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通则信息通,信息通则情感通,情感通则心灵通。只有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才能更好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沙依巴克区政协委员张新燕率先开腔,向大家阐释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对于这场协商会,委员们“有备而来”。此前新居社区政协委员工作站的委员们曾多次调研,发现目前社区存在部分居民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强、培训教材适用性不够好、社区教育培训力量薄弱等问题。“希望能够通过今天的协商,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真正助力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语言基础。”沙依巴克区政协委员巴新说。

“我们辖区有多个民族的群众,因为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大家相处起来也会有一些困难。社区针对这个问题,联合政协委员们征求过我们的意见,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效果非常好。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培训活动,让更多的人受益。”新居社区居民李经说。

对于李经的建议,新居社区居民格利深表赞同:“我是蒙古族,经营着一家小超市,每天都会有来自不同民族的顾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成了我们沟通的桥梁,让我们跨越了民族的界限,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我也建议社区多组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培训活动,让更多的居民能够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我的职业是一名视频剪辑师,也是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希望社区做好相关培训班的同时,加强对新媒体行业从业者的培训。现在网络发展快,从事新媒体行业的人也多,很多人因为语言文字障碍,无法开展工作。” 新居社区居民买尔达告诉大家,父母曾在乌鲁木齐做生意,因为不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走了很多弯路,也吃了不少亏,所以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更多人学会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社区每周都会开展网上视频培训,但是参与的人也不是很多,形式比较单一,没法带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我建议各位委员帮助社区开展一些多样性的文体活动,让各民族的群众一起参与进去,一起跳舞、唱歌,在欢快的活动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新居社区居民高超玲说。

听着社区居民代表的发言,沙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认真记录,微笑回应。沙依巴克区教育督导室主任张文军说:“新居社区文化学校是沙区教育系统扎实开展青少年‘筑基’工程,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要求的生动实践,我们将持续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对常住居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加强培训。发挥好“小手拉大手”作用,辐射带动居民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和水平。加强师资培训,巩固和提高社区文化学校教育成果。对社区文化学校任课教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

“感谢政协委员工作站搭建的这个平台,让我们有机会与居民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交流,了解到居民的所思所求。下一步,我们将与区人社局、社区沟通协调,从提高群众主动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入手,继续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民群众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培训,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逐步提高普及率。” 沙依巴克区委统战部干部马勇表示。

宋立英高兴地说:“我特别赞同大家提的建议,我对这次‘社区协商’也很有信心,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一定能提高居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

信心源自哪儿?源自新居社区立足社区小舞台,做好服务大文章,通过联合政协委员工作站,积极调动社会各方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点对点帮扶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居民遇到的各类问题。全力为来自天山南北的各族居民打造一个幸福的家。

如今,“社区协商”协而有力、商而有质、落实有效,正被全疆各级政协组织生动实践着。